購物車 0
545976079_1102862785248026_6904083509724174828_n
閱讀是靈魂的混血。
你是從經典開門,還是帶著問題上路呢?
偶爾隨心翻書,或是沿著作者的腳印步步追尋——方法不同,指向相同:讓今天的自己,比昨天更清醒一點。
讀書會是一個與陌生人交心的第三空間,凝聚微光成路,讓不同的經驗在傾聽與分享中相遇。
我的書單也因此從以上幾種路徑,慢慢延伸到「這些我喜歡的人們喜歡哪些書本呢?」。
「大家最近如何?抱著什麼心情在讀這本書呢?看完之後如何形塑他的未來呢?」
我們把喜怒悲傷與日常攤在桌上;聽別人說故事,故事便慢慢變成自己的故事。
同一位作者在不同著作裡重述同一個故事、同一套價值,像老友續談:
內容也許聽過,無妨;因為這一次,我更能感到自己也參與在他的生命歷程中。
就這樣,一點一滴,我們再次形塑自己的思維、價值觀與潛意識。
「原來他覺得那個觀點這麼有趣?嗯,好像真是如此。」
「原來跟陌生人聊天十分鐘,竟然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」
「原來用語言來表達時間,有那麼多有趣的觀點,我們平常的對話有那麼多不合邏輯卻彼此都能理解的默契」
那些平常不曾察覺的細節,悄悄亮起來。
生命一定需要偉大的目標或意義嗎?
或許不必一致。每個人的答案各自生長。
語言學家在日常對話中發現驚喜;
右腦派把幸福顯化化為步驟與方法;
心理諮商師照見自我矮化與自我批判的傷;
小說家用故事提醒我:活著,本身就是理由;
勵志作家交出內在成就的工法與不可多得的書單。
世界仍寬闊,還有太多有趣讀到的觀點與好玩的事,等著我們去探索。
如果話語暫時去掉主詞——是否就能不被情緒綁架
認真深沉的呼吸、常常接觸大自然,我們就能更像幸福靠攏嗎?
迷惘倦怠的少年,對著生命有很多疑惑與想法,
不經讓我思索,當我20歲時,我能否對著一群大人坦坦訴說這些對生命的迷惘?
到底哪一種大人才是你我想成為的那種大人呢?
即便已經是大人的我,依舊一直努力的思考與感受著生命帶來的難題啊!
若生命是一道光,我願做一盞車尾燈:不刺目,卻在迷霧裡給人方向。
而在整體之中,無人是局外人;
我願努力成為門檻值為 3的人——看見三個勇者的訊號,就向前半步,
讓小小的可見,推動世界朝著我們想望的方向,輕輕偏轉。
我們心存感謝:先行者所點起的微光,同行者所給予的耐心,更感謝那些從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善意,使我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時,依舊辨得清方向,並願意勇敢向前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本次書單與作者
1. 《社交進化》(The Power of Strangers)— 喬伊.基歐漢(Joe Keohane)
2. 《命定之書:一頁篇幅,讓人生無限增幅》— 愛瑞克
3. 《內在成就: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》— 愛瑞克
4. 《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》— 侯文詠
5. 《請問侯文詠》— 侯文詠
6. 《你這麼好,為什麼沒自信?》— 吳姵瑩
7. 《右腦覺醒:5 步驟轉化,啟動幸福美好》— Nedo Jun
8. 《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?》— 謝承諭、蘇席瑤
9. 《柔軟的耳朵與火山上的歌》— 包冠涵